2025年9月1日,河北美术馆的穹顶之下,一幅《黄山云起尽晖松》以磅礴气势占据展厅中央。画面中,未经修饰的嶙峋山石在托光技法的渲染下透出玉石般的温润光泽,与传统山水画的皴擦点染形成鲜明对话。这场名为“石韵天成——李书连山水艺术展”的开幕现场,汇聚了来自全国政协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中国裸石画派开创者李书连先生用三十余年艺术实践铸就的山水新境。此次展览由中国北宗山水画院、中国裸石画派研究院联合主办灿星财富,展出的86幅作品涵盖了“裸石系列”“太行风骨”“没骨山水”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了这位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成员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开辟的独特艺术路径。
展开剩余91%一、从北宗风骨到裸石新声:艺术历程的破壁之路中国北宗山水画院院长
中国裸石画派研究院院长
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艺术”称号
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成员(享受政府津贴)
全国政协书画院研究员
裸石画派创作中心主任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央美院特聘教授
河北美院教授
九鼎艺术品金融签约艺术家灿星财富
1956年生于河北正定的李书连,号开山,其艺术基因中早已埋下对山石精神的敬畏。作为中国北宗山水画院院长,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耕——早年师从北宗山水画家祁大寿,深得“斧劈皴”“刮铁皴”等北派笔法精髓,打下了雄奇险峻的笔墨根基。在河北美院教授的教学生涯中,他更系统梳理了范宽、郭熙等北宗大家的全景式构图法则,却始终思考着如何让传统山水在当代焕发新生。
1998年,李书连正式创立裸石画派,提出“以石为魂、以意为韵”的创作主张,这一突破源于他对泰山、黄山、华山等名山大川的实地写生。在反复观察中,他发现传统山水画中作为配景的山石往往被植被覆盖,其本真的形态特质与精神力量未能充分彰显。于是,他大胆将“裸石”提升为画面主体,通过剥离表面装饰,直抵岩石的地质肌理与内在气韵。展览“裸石系列”板块中,《山河秀丽》以浓墨重彩表现岩石的苍劲棱角,《富春山居》则用淡彩没骨展现石面的温润质感,构成一部生动的中国山石视觉地质志。
文化部授予李书连“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正是对其艺术创新精神的最高肯定。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他既坚守北宗山水的雄浑气度,又吸收岭南画派的写生精神和日本画的朦胧体风格,最终形成“北骨南韵”的独特画风。这种画风在《江南春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画面以北方山水的厚重笔墨构建山体,却用南方山水的灵动笔触点缀云雾,实现了南北美学的完美融合。
二、三位一体的技法革命:重新定义山水光影语言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李书连独创的“泼墨、托光、没骨三位一体”技法体系,这一体系彻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边界,尤其“托光法”堪称对中国画光影表现的革命性突破。在《山谷境远图》前,观众无不被月光穿透云层洒在裸石上的效果震撼——这种“透而不薄”的视觉体验,源于艺术家在宣纸背面层层渲染赭石、石青等矿物颜料,使正面画面呈现出山石内部蕴含的朦胧光泽,赋予冰冷岩石以温润的玉质感。中央美院教授刘荣在研讨会上指出:“托光法解决了传统山水画光影表现的难题,更让山石获得了生命感,这是对东方光影美学的突破性贡献。”
“泼墨为体、焦墨为骨”的技法融合,则在“太行风骨”板块的《太行石更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李书连以大泼墨构建山体的雄浑轮廓,再用清水破墨营造石面的斑驳纹理,最后以焦墨点睛式地勾勒石缝间的松树,形成浓淡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技法既保留了北宗山水的巍峨气势,又注入了现代绘画的抽象构成意识,使画面兼具传统笔墨的韵味与当代艺术的张力。
在“没骨山水”板块,《笔情墨趣润江山》呈现了李书连对传统没骨技法的创新发展。他摒弃了勾勒轮廓的传统步骤,直接以色彩浓淡表现山石形态,却在细节处用焦墨线条强化结构,形成“无骨却有势”的独特效果。这种技法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更被纳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成为传统山水画创新的典型案例。
三、重大题材创作:以裸石精神书写时代气象作为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成员(享受政府津贴),李书连的艺术从未脱离时代语境。展览特别设立的“重大题材创作文献区”,通过《山河奇观多俊秀》的创作草图、色稿及笔记,揭示了他如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视觉语言。这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作品,以裸石画派技法表现黄河三角洲的地质地貌,厚重的墨色与赭石色交织出泥沙沉积的独特肌理,隐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另一幅国家级创作项目《黄山云起尽晖松》,则成为展览的视觉核心。作品中,李书连将托光法与泼墨没骨完美结合,云雾缭绕的黄山裸石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松针以焦墨勾勒,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全国政协书画院研究员评价此作:“它不仅是对黄山景致的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视觉诠释——裸石的坚韧与云雾的灵动,恰是中华民族刚柔并济品格的写照。”
李书连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广泛认可。展览现场的收藏证书墙显示,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国务院中南海紫光阁、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23家重要机构收藏,仅2024-2025年间就有《万里江山》《江山如画》等5幅作品被新增收藏。作为九鼎艺术品金融签约艺术家,他的作品更在艺术市场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重要艺术资产。
四、石韵天成的哲学意蕴:回归自然本质的当代启示“石韵天成”展览的深层价值,在于其蕴含的东方哲学思考。李书连在创作中秉持“冲、泼、破、引、定”五法,这一技法体系暗合道家“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在《笔情墨趣润江山》的创作过程中,他先以大泼墨形成山石的主体形态(阳),再用清水破墨营造石面的纹理变化(阴),最后以焦墨点睛确定画面精神(定),整个过程犹如天地造物的微缩景观。这种“以艺载道”的创作理念,使裸石画派超越了单纯的技法流派,成为承载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范式。
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情感宣泄不同,李书连的裸石山水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对话关系。展览中的《红霞做伴云出岫》《神韵自然》等作品,通过对山石形态的微妙捕捉,赋予冰冷的岩石以生命情态——有的如老者沉思,有的如壮士横戈,有的如美人侧卧。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并非简单的形态联想,而是艺术家对自然造物内在精神的深刻体悟。正如他在创作笔记中所写:“裸石无饰,却藏天地之精;笔墨有限,当写万物之魂。”
展览开幕当天,一位年轻观众在《红霞做伴云出岫》前驻足良久,她在留言簿上写道:“第一次感受到石头也有温度,那些透光的纹理像是大地的血脉在流动。”这种情感共鸣恰恰印证了李书连艺术的当代感染力。在数字化、图像化的当下,裸石画派所倡导的“回归自然本质”的美学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内心、对话天地的精神维度。
五、守望与传承:裸石画派的未来之路“石韵天成”展览不仅是李书连个人艺术成就的总结,更是中国当代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生动缩影。从街头摆摊画山水到创立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从传统技法的继承者到时代美学的开拓者,李书连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植根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无限敬畏。展览持续至9月20日,期间举办的“裸石画派技法工作坊”“北宗山水学术论坛”等配套活动,更让他的艺术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作为中国裸石画派研究院院长、裸石画派创作中心主任,李书连正积极推动画派的学术建设与人才培养。他在开幕式上表示:“裸石是大地的骨骼,也是艺术的初心。未来我将继续探索裸石画派的更多可能性,让中国山水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大光彩。”当夕阳透过美术馆的玻璃幕墙洒在《一湖碧水万壑松》上时,画面中的山石仿佛与真实的光影融为一体,这一刻,艺术与自然、传统与现代达成了完美的和谐——这或许就是“石韵天成”最生动的诠释。
李书连的艺术实践,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深深扎根传统土壤,同时保持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感知,才能开辟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道路。“石韵天成”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观众领略到裸石画派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山水画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END)灿星财富
发布于:北京市中金财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